众材科技助力中国人民大学馆藏文献测酸

2023-06-16

纸张酸化是造成纸质文献老化和寿命下降的最重要原因。酸化会导致纸张发黄、发脆,严重者会无法触碰和利用,最终纸张瓦解。《WH/T 22—2006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》和《DA/T64.1—2017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》对文献/档案进行了破损定级,其中包括酸化值的规定:

一般情况下,纸张pH降到6.5,即轻度破损,就要密切关注文献酸度变化;若纸张pH快速下降到小于5.5,即可考虑去酸处理,以抑制纸张酸化情况,从而缓解纸张性能的下降。当纸张pH≤4.0,纸张一触即碎,严重的话会成粉末状,这样就失去了文献抢救的最佳机会,修复的难度系数陡然增高,恢复原貌的几率也同时降低。因此,文献抢救不能晚于纸张pH≤4.0时。

2023年5月,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对馆藏古籍、红色文献和民国图书进行测酸,目的是通过抽样摸清我馆古籍等特藏文献的酸化程度,为后续特藏文献的保护和修复奠定数据基础。

依据文献的形成年代、纸张材质等抽样规则,共随机抽取了 103 卷册馆藏纸质文献,检测了 309 页纸张。其中包含民国文献 33 册,检测了99 页纸张;珍贵古籍 27 种,检测了 81 页纸张;红色文献 43 册 (约 3974 页纸张),检测了 129 页纸张。最后的统计结果如下:


从上图可知,抽样文献中约有 35%的纸质文献的PH 值大于 6.5 ,处于酸情安全,基本完好的状态。其余约 65%的纸张处于不同程度的酸化状态,其中处于严重酸化的纸张约占 50% ,中度酸化的约占 9% ,轻度酸化的约占 6%。


通过本次测酸工作,馆方大致摸清了古籍、红色文献和民国文献的整体酸化破损状况。未来还需开展更大范围地、多种类型的、持续性地测酸,做到完全、系统地掌握文献的酸化数据,动态跟踪文献酸化状态,为文献脱酸保护奠定数据基础。

从目前测酸结果来看,馆方可遵循以下文献保护思路:红色文献、民国文献亟需构建文献保护修复系统,添加物理保护装置、数字化、脱酸和物理修复。古籍由于采用的大都为手工纸,整体情况较好,可针对个别酸化严重的图书进行数字化和脱酸保护。

上一篇: 南通市档案馆“张謇与大生档案保护”项目课题专家研讨会顺利举办

下一篇: 众材科技出席2023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暨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共建单位签约授牌仪式

返回列表

热门文章

应用领域

相关产品

相关案例